春节攻势、基辛格访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联合公报——这些发生在冷战中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中美关系从极端对立逐渐走向和解,最终让两国在冷战格局中成为少数能够同时获胜的国家。
然而,这段和解历程并非顺风顺水。事实上,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十几年里,美国始终将新中国视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威胁。令人意外的是,后来开启中美和解进程的尼克松,曾经被认为是历届美国总统中最坚定的反共领导人之一。
促使美国最终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并由尼克松主动推动中美和解,其根本原因实际上与中国对北越的支持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中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影响力,让尼克松逐渐意识到,“亚洲问题永远绕不开中国”这句真理。
1968年,约翰逊政府在越南战争中已陷入困境。为了扭转战局,政府大规模扩大军事介入,调动了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军兵力,驻越巅峰时人数接近60万。
尽管投入巨大,越南北方却发动了“春节攻势”,这次军事行动直接揭示了美国军队即使人力充沛,依旧未能掌握战场主动权,战局依然胶着。
展开剩余86%从1965年到1969年,美国在越南的军费支出平均每年超过300亿美元,几乎每年的开支都超越了同期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全部预算。
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在当时美元被称作“美金”的年代,这样庞大的战争支出给约翰逊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
越南战争全面升级的第一年,美国财政首次出现了巨额赤字。到1968年底,约翰逊政府四年累计赤字已高达361亿美元。
为了筹集战争经费,政府采取了发行战争债券的手段。结果大量美元流入市场,引发国内通货膨胀,同时导致国际市场上美元迅速贬值。
到1968年年底,美国的通胀率飙升至6.1%。习惯了富足生活的美国民众,首次感受到收紧银根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之而来的,是民众对约翰逊政府的不满情绪迅速升温。通胀高企之际,大批生活困苦的美国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错误决策。
黑人领袖和左翼人士借机煽动社会矛盾,频繁组织抗议活动,加剧了美国国内的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
六十年代末,美国社会一片混乱。作为越南战争扩大化的关键推手,约翰逊深知自己的政治生涯已走到尽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8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以301张选举人票轻松赢得总统选举,翻盘成功。
尼克松获胜并非因其个人魅力,而是他竞选期间不断强调“新领导层将结束太平洋地区的战争”,这一承诺赢得了民众支持。
上任后,尼克松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摆脱越南战争的泥潭,他迅速行动,表态明确。
就职不到半年,他便展开对亚洲盟友的访问,并在关岛召开记者会,公开宣称“美国必须摆脱这场战争”。
然而,尼克松在具体策略上的表述充满套路。他从不承认美国在越南的失败,而是责怪过度援助导致盟友形成依赖心理。
他说,美国撤军不是放弃战场,而是将战争主权交还给被援助国家,强调“我们是在帮助他们,而非发号施令”。
尼克松的这一观点遭到新中国的严厉驳斥和嘲笑。毛泽东直言不讳指出,这不过是让“越南人打越南人”的幌子。
事实证明,尽管撤军声势浩大,尼克松根本无意承认败局。1969年9月,美军从越南撤出4.2万人,但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加大了对邻国柬埔寨的轰炸。
为巩固对柬埔寨的影响力,美国支持朗诺发动政变,1970年3月推翻了亲北越的西哈努克亲王。
然而,朗诺政府高度依赖美国援助,政变后柬埔寨大部分地区仍被北越及游击队控制,朗诺政令难以在金边以外地区施行。
为了争取更多美国支持,朗诺政府不仅反北越,还采取反华立场。政变后,朗诺与新中国断绝外交关系,还与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勾结。
这种对美国的卑躬屈膝不仅没改善越南局势,反而令尼克松政府感到不安。
新中国对美国干涉柬埔寨极为不满,公开宣称将“永远站在印度支那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一边”。
尼克松深知,继续维持“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计划只会失败,柬埔寨战场极可能成为自己的“坟墓”,如同越南战争终结了约翰逊的总统生涯。
朗诺政变半年内,尼克松便在国会压力下宣布停止对朗诺的军事援助。
1970年6月,美国宣布撤出柬埔寨全部地面部队,柬埔寨成为美国在东南亚战略中的断点。
形势逼迫尼克松认清一个事实:想要体面结束越南战争,必须解除对中国的恐惧,唯一途径就是与北京谈判。
1970年10月,尼克松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坦言:“如果我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访问中国;若我无法成行,至少让我的孩子去。”
这句话看似真诚,实则是越战泥潭逼迫下的无奈之言。
尽管尼克松访华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折点,但他本人对中国并无情感。
作为共和党人,他早在四十年代末就以强烈反共立场崭露头角。
1952年大选中,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欣赏尼克松的反共态度,亲自提名他为竞选搭档。
随共和党胜选,尼克松1953年就任副总统。任内,他不仅坚持反共,还访问由国民党控制的台湾,承诺继续支持台当局。
这样一位领导人出任总统,意味着新中国很难对他抱有好感。
然而越南战争的困境迫使尼克松改变策略,1970年10月他才发出前述访华愿望。
北京方面深知这背后的无奈,并未急于邀请尼克松访华,亦无意主动改善中美关系。
毕竟,朝鲜战争以来的中美对立,是美国不尊重新中国主权、单方面干涉亚洲事务的结果。
尼克松软化姿态两个月后,毛泽东在北京公开表示:“尼克松愿来,毛泽东愿谈。”
这话表面上积极回应,实则暗示尼克松必须主动寻求对话。
尼克松得知毛泽东的立场欣喜若狂,知道自己只要踏上北京,事情便有了转机。
1971年,尼克松派遣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探寻中方对中美关系的态度。
7月中旬,周恩来秘密会见基辛格,谈判中基辛格提出多项让步:美国将逐步撤出台湾驻军、不支持台独、帮助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美国唯一的请求是希望通过谈判实现越南战争的体面撤军。
新中国见美国低头,宽容回应。基辛格秘密访华结束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尼克松将于1972年5月前访问中国。
为了防止中方反悔,基辛格离开后不久,尼克松指示美国盟友在联合国大会投票支持中国。
1971年10月25日,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虽然美国投了反对票,但包括加拿大和英国等美国盟友都投了赞成。
众所周知,若无美国支持,新中国难以重返联合国。而如果新中国未被接纳,美国将无法轻易结束越南战争。
确认尼克松访华后,得到美国和平解决越南战争承诺的中国,开始减少对北越的援助,逐步撤回援越部队。
对北越来说,中美和解意味着美国对其威胁减轻。
不过北越领导人在获悉尼克松访华消息后,并未对中国外交突破感到欣慰,反而认为中国背叛了越南。
在讨论北越之后的态度前,我们先将目光转向柬埔寨。1971年联合国投票中,柬埔寨和菲律宾是东南亚唯一两个反对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国家。
如果说菲律宾是因为历史上的美国殖民统治而盲目追随美国,那么柬埔寨的选择更多体现了其愚昧和无效的自我保护。
柬埔寨在越南冲突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下期再详谈。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配资炒股票-配资平台最新-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