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社会中的惨剧和不幸,源自于人们被划分为主人与奴隶。”这句话出自《高尔基与电影》一书。印度社会的悲剧正是由此产生的,种姓制度深深影响着印度的社会结构,导致杀妻、强奸、权力垄断和种姓歧视等不公正现象频繁发生。
种姓制度的起源
三千多年前,随着印度教的形成,种姓制度在吠陀时期开始建立。从那时起,种姓制度随着印度历史上的多次入侵不断演变,直到英国殖民时期,种姓制被进一步强化,最终导致印度社会按等级划分,形成了严格的社会阶层。不同种姓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印度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对低种姓人群设有名额限制,通常不超过27%。因此,种姓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令人难以摆脱。
一、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废除
“种姓”一词源自拉丁语“caste”,原指“纯洁”,但在西方和印度的历史演变中,这个词逐渐有了“种族”的含义。在中国,“种姓”曾被译作“呼瓦尔那”,而在19世纪引入“西学东渐”后,学者们通常将其称作“卡斯特制度”或“贱籍制度”。
展开剩余76%印度的种姓制度始于雅利安人的入侵,最初并非为了划分社会等级,而是为了维持雅利安人的统治和确保社会的稳定。然而,随着伊斯兰教、蒙古及其他势力的入侵,种姓制度逐渐变成了巩固统治的工具,直至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种姓制度几乎完全固定下来,成为印度社会的根本。
虽然种姓制度也出现在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地,但与中国的宗族制度不同,印度的种姓制度不仅依靠血缘关系,还与职业、族群等因素挂钩。种姓制度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内婚制”,即同一等级内的婚姻禁忌。种姓的划分与肤色密切相关,且地域因素也起到了影响作用。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种姓制度在法律上被废除。然而,这一制度的影响仍深深植根于印度的传统文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导致一些人因种姓问题丧命。
二、种姓制度的强化与影响
虽然种姓制度起初由雅利安人建立,但印度教的兴起对其强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的描述,印度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等级:婆罗门(神灵的嘴)、刹帝利(双臂)、吠舍(大腿和小腿)和首陀罗(双脚)。此外,还有被排除在外的“第五等”——贱民,他们从事最卑贱的工作,被视为“不可接触”的存在。
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出生即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且一旦进入某个等级,就终生无法改变。这个体系不仅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支持,而且得以维持了三千多年。婆罗门作为最高等级,垄断了教育和宗教权力;刹帝利掌握政治与军事权力;吠舍则从事商业活动,承担对上层的供养义务;而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
除了这四大种姓,印度社会中还存在着“第五种姓”,即贱民或达利特,通常从事最脏、最卑微的工作,几乎被社会排斥。
三、种姓制度中的中国人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印度种姓制度的黑暗面逐渐被世界知晓。例如,2012年12月,印度一名女大学生在公交车上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这起事件的背后,种姓制度的影响不可忽视。虽然印度法律上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其在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的根深蒂固,依然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
例如,为了提高低种姓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印度政府从2006年起增加了“保留配额”的比例,特别是一些名校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低种姓学生的入学配额一度提高到49.5%。然而,这种措施也引起了高种姓学生的强烈反对。
那么,如果中国人到印度生活,应该被划分到哪个等级呢?从肤色上看,可能会被视为吠舍。然而,作为外国人,中国人可能会享有比低种姓更高的社会地位,甚至部分人可能会享有刹帝利的待遇,少数人则可能享受婆罗门的特权。
结语
中国古代曾有过类似的社会等级制度,通过儒家思想将社会划分为不同阶层,但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新中国的成立,这种等级制度逐渐瓦解,最终废除。相比之下,印度的种姓制度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与变化,至今依然存在。尽管法律上种姓制度已被废除,但由于深厚的传统根基和上层阶级的维护,这一制度仍然对印度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底层人民的命运依然深受其害。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配资炒股票-配资平台最新-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