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两次前往苏联深入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和军事理论,亲自聆听过列宁的讲话,获得了宝贵的政治和军事智慧。他曾是一个轻易就会晕船的人,但却毫不退缩,克服了诸多困难,最终一手奠定了新中国海军的基础,成就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事业。他出生于一个注重家风的家庭,六个儿子各自成就非凡,分别担任将军、副主席、副部长等职务,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力量。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萧劲光。
1926年10月,一支衣衫褴褛、却充满斗志的队伍走进了江西抚州市资溪县。饱受战乱蹂躏的百姓看到他们后,第一反应是赶紧躲藏。“收拾收拾,快躲起来!军队来了!”附近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听到这消息后放下手中的农活,匆忙逃向山林。城里的小商贩也紧急推着摊车,走小巷回家。虽然一见军队,百姓的反应是仓皇逃避,但这支军队的行为却出乎他们的意料。虽然军装破旧,队伍看起来并不整齐,但他们不仅没有掠夺财物,反而驻扎在城外,还派兵帮助农民收割稻谷。
展开剩余84%这支部队正是萧劲光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他们的任务是从福建出发,支援江西地区的工农革命。躲在山中的农民看到官兵不作恶,心中充满了困惑:这些军人为何不抢掠,不伤害,反而热心地帮忙收割稻谷?当他们见到部队将收获的稻谷整齐码放在田间,并从运输车上取出粮食和炊具,开始烹煮午饭时,农民们的疑虑更加深了。
当夜,资溪县的百姓都紧闭门窗,不敢点亮灯火,生怕外面的军队闯进来抢掠。但天亮时,他们通过窗缝看到,这支部队竟然在街道两侧的屋檐下露宿,安静且有序。“这些军人真不简单,不进屋也不抢东西。”一个年轻人指着墙上的标语说:“‘打倒军阀,减租减息’!”
一位年长的老人也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我们家的水缸满了,门口的柴火堆得老高,真没见过这样的军队。”萧劲光带来的北伐军不但没有暴力和掠夺,反而让百姓深受感动。很多人主动与士兵交谈,拉家常;一些人邀请士兵到家中居住,还有人带着鸡蛋、肉、粮食找到萧劲光,表示感谢。
萧劲光对群众宣讲革命思想,讲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中国有四千万穷人,如果他们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推翻那些压迫我们的地主和富人。”他还提到俄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反动政权,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番话引起了百姓的强烈共鸣,大家都渴望有朝一日也能像俄国一样,推翻压在头上的重重负担,获得自由。
萧劲光坚定地告诉大家:“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实现革命目标。”在他的鼓舞下,资溪县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1937年12月,八路军的留守处被改为留守兵团,中央任命萧劲光为留守兵团司令员。上任后,萧劲光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边区肆虐的土匪问题。那个时期,边区的23个县内有几十股土匪,人数超过4000人,装备有两千多支枪。这些土匪常常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突然出山进行烧杀抢掠,甚至破坏党政机关,刺杀党政领导和军队干部。
为了保护革命根据地,萧劲光决定发动清剿土匪的战斗,但在作战方式上与曾任军事顾问的李德发生了争执。李德主张使用“平推战术”,大规模的部队同时进攻,声势浩大,迫使土匪无处可逃。而萧劲光认为,陕北高原地形复杂,兵力有限,土匪若四散逃窜,就难以一网打尽。“我们的战术必须根据土匪的活动规律来制定,不能盲目平推。”在争执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萧劲光决定向毛主席请示。
毛主席听完后淡淡地说:“没有李德,留守兵团就打不了仗吗?”这句话让萧劲光意识到,他应该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决定最终的战术。经过再三讨论,萧劲光决定采取“穷追猛打”和“堵截合击”相结合的战术,最终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基本肃清了陕甘边区的土匪。
萧劲光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期间,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军事经验。1938年初,毛主席向他请教游击战争的指导要领,萧劲光毫不保留地谈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的理解。毛主席听后频频点头,萧劲光当时并不知道这些问题是毛主席为其写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做准备。
1949年10月,衡宝战役刚刚结束,萧劲光正在忙碌收尾工作时,接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急电,要求他火速前往报到。当他走进毛主席的住所时,听到毛主席的话,他大吃一惊。“主席,不行的,我一个旱鸭子,坐船都晕,你让我当海军司令,负责新中国海军建设,这简直是强人所难。”毛主席听后一阵大笑,说:“这是你要建海军,不是让我让你去下海游泳。你做组织工作一直很出色,我看好你能在海军上发展。”
1950年1月12日,萧劲光正式被任命为解放军海军司令员。转行从陆军到海军,对萧劲光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他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海军,只有在苏联时曾参加过一次海军演习,并坐过一次巡洋舰。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求助于苏联顾问团,通过他们的指导,学习舰艇、航行、装备、训练等一切海军知识。47岁的萧劲光像海绵一样汲取着新知识。
在他的领导下,海军相关学校陆续建立,诸如海军航空学校、炮兵学校、快艇学校和潜艇学校等机构相继成立。新中国的海军建设面临知识短缺和装备落后的困难,但萧劲光没有畏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争取外国援助,尤其是苏联的支持,通过进口舰艇、武器和技术图纸,为海军奠定基础。第二步,消化吸收外国技术,逐步实现自给自足。第三步,逐步走向自主设计,发展国产化的海军装备。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中央军委的支持下,萧劲光带领中国海军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战斗体系。1955年,萧劲光因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海军建设中的卓越表现,被授予大将军衔。同年11月,萧劲光亲自指挥了一次大型三军联合演习,成功地检验了新海军的作战能力。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配资炒股票-配资平台最新-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